成长分享网

您的学习资料库,致力于亲子教育,个人成长。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

戴锦华大师电影课:中国电影50部

专业课堂40年精华沉淀
北大百年大讲堂一座难求50部华语电影巅峰之作
带你回望中国百年影史发展重新理解我们的历史与现实

在熙攘的世界与封闭的‘宅'之间,电影仍是我们望向世界的窗口,是我们破镜而出的可能。

新课《中国电影50部》,不光是一个50部电影的集成。而是以戴教授四十年的学术成就,重新梳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认识中国电影文化。

重新认知国产电影,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回顾:历史与记忆、断裂与绵延、中国与世界。

让我们与戴锦华教授一同,以电影为出发点,经由电影的魔术,去叩访历史,返归未来,共同分享并且保卫我们的社会与现实。

她说:“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的仍然是电影艺术自身,是电影语言革命,是电影新浪潮,是电影艺术家对于自身的一个无穷的开拓和探讨。但是进而我想经由电影,和大家分享我尝试去思考的,困扰着我的,同时我以为也许困扰着社会的一些共同的问题。”

课程的结构最终达成了从电影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这样一个层次的分享,与戴锦华教授四十年的学术成就息息相关。

课程特点:

完整权威的中国电影史知识框架:

细数中国电影两岸三地巅峰之作与新生力量挖掘华语电影世界的关键历史情境、影人故事
穿透时空、人物和文化的多重坐标
以四十年学术成就,重新书写中国电影史

专业电影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摆脱“看故事”的简单化观影和印象式影评
文本细读方法+文化研究视角
深入剖析电影视听语言、影像叙事、
艺术内涵的组织建构
揭示影片背后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症候

颠覆对国产电影的认知:

梳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回眸和前瞻思考解读六代电影人的创作之路与文化自觉
打破对国片的定型化想象
理解中国电影的叙事选择、观念生成和文化传统

读懂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

看电影如何折射、质询与批判激变的中国社会
看现代中国的崛起、发展与历史性转折
关照“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存境况
反思我们想象自我的方式,建构历史理性

戴锦华简介:

在华语学界,论电影研究、文化研究和性别研究三大领域兼具权威性与开拓性的代表,戴锦华老师无出其右。

她目睹并参与数十年中国电影发展,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在北大,学生们愿意排队两小时但求其课堂一座;曾任华语电影金马奖评委的她,是当今中文世界最具权威性的电影评论者。

此外,戴锦华更是一名备受尊敬的人文学者。

推崇弱肉强食的时代,她将目光朝向边缘弱势群体,数十年如一日为其发声;她曾走访被贫困、疾病和战争困扰的第三世界国家,记录全球化经济背后,被资本技术遗弃的“弃民”;她将毕生才学投注于电影研究,专业的电影分析之外,更有当代稀缺的人文反思与批评视野。

戴锦华教授是那种不愿意绑在学科战车上的学者。有人以为她做电影研究,却从不清楚她的性别研究。而把她视为女性主义学者的人,又不了解她的文化研究。

这种“任性”在学界很少见。在文化资本领域,她很少有意积累,而是随内心的困惑跨界。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形容她“率性,敏锐”,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健芝则觉得“她是性情中人,有很强的正义感”。

《中国电影50部》的初衷与着眼点:

但是大家一定记得,或者大家一定不要忘记,电影始终是窗,对电影的比喻之一始终是窗口,是一个洞向世界的窗口,是一个洞向未来的窗口,是一个带我们去探访,去叩访,去寻觅,去重返历史的一个窗口。

所以我的着眼点的基本的前提是,我希望我选择的影片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50部影片构成一个走进中国电影艺术,认知中国电影艺术的一个过程。

我知道,不论我们是一个爱国者,还是我们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其实在我们心里,我们对于文学艺术作品始终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鄙视链”。可能在很多爱电影的朋友当中,中国电影在这条“鄙视链”当中并不占有什么优越的位置。我也希望能够经由对这50部电影的分享,我们能够修订或者战胜那种我们自我怀抱着的对中国电影的某种“鄙视”。我们重新在20世纪、21世纪的中国历史,中国历史进程当中放置中国电影,放置中国电影文化。

涵盖中国电影史上重要导演及作品:

除了这样的一个也许难于达成的,不切实际的我的原初诉求之外,我的另外一个参数当然是,我希望尽可能地覆盖在80年代以降到今天的中国电影的范畴之内的重要导演,以及重要导演的重要作品。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