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视频解说:陈连山解读《山海经》

山海经视频解说:陈连山解读《山海经》

北大陈连山教授解读宝藏《山海经》

山海经-从地理志到志怪小说
中华第一部地理志及神话传说大汇编
北大教授陈连山30年研究成果首次线上系统开讲!

视频讲解山海经特点:

故事性通俗讲述
提纲挈领,精讲热点
北大教授专业视角解读
视频动态展现,形象生动

既是一堂古籍解读课,更是一次视觉盛宴!

400分钟原文精讲视频
20张还原神兽的独家原创手绘
5大神兽类别详解
7大神仙谱系梳理
上古中华与海外的山河奇观大赏
华夏传说精神内核与现代观照
世界观、审美观与文化的原型追溯

山海经视频解说:陈连山解读《山海经》

陈连山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从事《山海经》研究30余年
著有《<山海经>学术史考论》《结构神话学》《中国神话传说》。

课程目录:

01先导片:为什么我们都爱《山海经》?

第一部分总述:读了才知道的《山海经》
01,“天书”诞生:《山海经》是地理志还是神话?
02,《山经)原文选:中国最早的国土资源记录
03,《海经》原文选读:令人大开眼界的奇国异人

第二部分《山海经》语境下的山川与神兽
04,俯瞰山海:《山海经》所构建的上古世界观
05,圆毛之兽:古人记录野兽真是作为食谱吗?
06,扁毛之鸟:上古鸟类的叫声是在自我介绍?
07,是鱼非鱼:《山海经》的鱼能登上陆地?
08,大威天龙:华夏龙崇拜已初见端倪?
09.奇树仙草:古人把植物当做初代GPS?

第三部分《山海经》中的神话是历史吗?
10,日月之父:天帝帝俊与商民族神话揭秘
11,炎帝氏族:炎帝神话与精卫填海的精神内核
12,夸父新解:逐日是征服自然,还是解释自然?
13,昆仑迷思:《山海经》如何塑造昆仑之神性?
14,华夏精神:为何黄帝必定能战胜蚩尤?
15,黄帝子孙:黄帝后代谱系与中国姓氏来源
16,生死之神:西王母女神为何会豹尾虎齿?
17,历史伊始:大禹治水与夏朝的建立

第四部分《山海经》的现代观照
18.破译洪荒:考古学对《山海经》的解读
19天下大同:《山海经》对远方民族的想像
20.神话重生:动漫影视界的《山海经》热是好事吗?

彩蛋答疑课
关于《山海经》的“十万个为什么”

扩展阅读:

《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

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大家可能听说过《山海经》,知道这本书里的妖怪和神兽很多。那么《山海经》究竟是什么书?是专门记录妖怪的志怪小说?还是地理志?

其实地理志和志怪小说这两个概念是矛盾的。地理志要求真实,志怪小说则是想象的,专门记录妖怪。接下来,请听我慢慢道来《山海经》的故事。

《山海经》有18卷,分成《山经》《海经》和《荒经以下》三大部分。

《山经》有5卷,也叫《五藏山经》。它讲述了南方、西方、北方、东方和中央地区的山,又叫五方山脉。这部分基本上就是自然地理志,记录大自然里的东西。

《海经》有8卷,分为《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荒经以下》有5卷,包含4卷的《大荒经》,分别是大荒东、大荒南、大荒西和大荒北,还有单独的一卷叫《海内经》。

《海经》和《荒经以下》这两部分都是记录了远方的国家和民族。而且这些地方的人都长得奇奇怪怪的,现实中似乎不可能存在。比如长着一个身子三个头的人,或者是一个头三个身子的人,或者是长胳膊的人,或者是长腿的人,总之,是人们想象的远方民族。这一部分大致属于人文地理志。是对远方民族的文化和人种的想象,在现实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山海经》并不好懂,可能有的朋友们买过这本书,买回来之后会发现看不明白,也就是所谓的天书。

那么,这本书是怎么出现的?《山海经》在西周期间出现,从东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也一直在不断修订。它的成书时间特别长,所以我说它是周代的著作。

周代的文言文和现在的语言是完全不一样的,读起来很难懂。所以《山海经》有点像天书,需要我们来进行解释。

《山海经》的基本框架是地理志的框架,从自然地理志到人文地理志。地理志应该描述客观知识,客观世界存在什么就记录什么。那《山海经》里怎么会有妖怪?妖怪真的存在吗?这就涉及到古人和今人不一样的世界观、宇宙观和文化。

古人普遍信仰宗教,所以当时很多文化人士就是巫师,他们能够沟通天地,在神和人之间进行交流。他们看见的世界和我们正常人是不一样的,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理解,他们会出现幻觉、幻视和幻听,会看见一些现实不存在的东西,但他觉得自己确实看见了。也就是他们出现了幻觉,可他们自己认为那是真的。

所以,当时那些文化工作者就会把他自己看到的幻象当作真实的东西记录下来,所以《山海经》里有大量的妖怪是很正常的,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看到的世界。因为他们的观察者、记录者和科学家是由巫师担任的,所以他们记录的世界里会有妖怪。

《山海经》里也不全都是妖怪,比如“类”。《山海经》的第一篇是《南山经》,《南山经》里有一座山——亶爰之山,这座山上有一个怪兽,名字叫类。它的形状像狸猫,背上有鬃毛,像下图中所展示的像狮子头似的。

《山海经·南山经》: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我们从来没听说过类这个名字,古代那套动物命名系统没有完全传下来,所以不能确定这个类究竟是哪种动物,从描述字面上理解它是一种妖怪。

《山海经》里描述它自为牝牡,牝指母的野兽,牡指公的野兽,它既是公的又是母的,也就是雌雄同体。了解一些动物学知识的我们就知道,像这种四条腿到处跑的高等动物是不存在雌雄同体的情况的。

而且它的功能更奇怪,书里表述为“食者不妒”,就是吃了类的肉,人就不会嫉妒。不会嫉妒是挺好的,能够治疗心理疾病,但凭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是因为它既是雌的又是雄的,雌雄同体,不用结婚就能繁殖后代,所以它当然不会产生嫉妒的感情。其实这只是古代的一种类比推理。

科学家郭郛先生在《山海经注证》中认为类就是一种野生动物——大灵猫。怎么确定大灵猫就是类呢?他解释道,大灵猫的生殖器在外面看着不明显,分不清是公的还是母的,其实雌雄同体是古人观察大自然不够仔细才出现了误解。

在《山海经》的《北山经》里提到了一种鸟,身上五色斑斓,还有花纹,它也是自为牝牡的,也就是雌雄同体。但我看了脊椎动物学的教材发现,没有雌雄同体的鸟类。

《北山经》中提到它叫做象蛇,有一个特点——其鸣自詨,詨就是叫。说这种鸟很聪明,会叫自己的名字。它会不会也是个妖怪,或者怪鸟?它还很像赤雉,即红色的雉鸡,大概是红腹锦鸡。

《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詨。

这是现代人根据《山海经》的原文画出的象蛇,看起来很像雉鸡。因为它的名字里有大象的象字,所以就画了这个雉鸡长了很长的鼻子,但是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之所以叫象蛇,并不是因为它的鼻子长长的像大象,或者它的鼻子长得像蛇。象蛇是它的叫声,它发出的叫声听起来是“象蛇”,所以人们根据它的叫声给它命名为象蛇。

因为古代人们有宗教信仰,他们相信动物有自己的生命和独立的意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就说它们是“其鸣自詨”。《山海经》里其鸣自詨的动物还有很多,我数了一下,鸟有十几种,兽也有十几种,甚至还有一种鱼也是其鸣自詨的,鱼也会叫自己名字。

这个象蛇究竟是什么鸟?有两位科学家的说法不一样。第一位科学家是郭郛先生,他里说象蛇是马雉,也叫做马鸡。

一般情况下,公的雉鸡和母的雉鸡差别会很大,雄鸟是色彩斑斓的,雌鸟的颜色会单调一些。但是马鸡的雄鸟和雌鸟是同色的,所以古人就认为它们雌雄同体。

另一位生物学家李仕琼女士,她在一本书里写道象蛇不是马鸡,应该是鹌鹑的一种,叫做斑翅山鹑,这种鸟也是雌雄类似的。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山海经》的记录者在观察自然时并不仔细,出现了一点错误。所以,这就导致我们在读《山海经》的时候,如果不认真就会产生误解,以为那些东西是妖怪。

还有一种动物叫貘,在现在的《山海经》里貘已经失传了,因为《山海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是抄的,有时候某些内容就会遗漏。在唐朝的时候《山海经》里还有貘,现在的《山海经》里已经没有了。那么,唐朝人看到的《山海经》是什么样子?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有一篇很短的小文章,叫《貘屏赞》。因为他得了头疼病,古人治不好,于是就说这是邪病。中邪了怎么办?驱邪的方法就是给他做一个小屏风,睡觉的时候放在头周围。在屏风上要画一只貘,据说能够辟邪,所以就叫貘屏。

《山海经》的原文是“南方山谷中有兽曰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意思是有一种野兽叫貘,它有大象的鼻子、犀牛的眼睛、牛的尾巴和老虎爪子。四个动物拼成了一个新动物,这太奇怪了,肯定是妖怪。

从字面上看它是妖怪,其实也不是。这是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动物分类学不太发达,他们不会使用科学的术语来描绘这个动物的样子,完全是用比喻的方法,用熟悉的东西来比喻没有见过的,或者很少见的珍稀动物。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字面的意思认为它是由几个动物拼合起来的,这是错误的观点。

下文还写道“人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意思是人睡在貘的皮上就可以消除瘟疫,把它的样子画在墙上就能够辟邪。这个描述准确吗?我国古代的时候有貘吗?

喜欢动物的朋友可能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过马来貘、美洲貘,马来貘在马来西亚,美洲貘在美洲,我们中国没有貘。那《山海经》里的貘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貘吗?

白居易《貘屏赞》引《山海经》:南方山谷中有兽曰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人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

其实中国古代是有貘的,青铜器里有貘。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它的鼻子鼻子长长的,有点像象鼻,描述得比较准确。牛的尾巴短短的,它的尾巴也短短的。它的的眼睛像犀牛的眼睛一样也很小,脑袋那么大,但眼睛不大。但是“虎足”有问题,青铜器里铸造出来的貘是蹄子,不是老虎爪子。蹄子意味着它是食草动物,而老虎是食肉动物,有爪子。

所以古代是有貘的,《山海经》对貘的描述基本是正确的,只有关于“虎足”的描述不太准确,其他大体上是准确的。

《山海经》里有很多不是妖怪但被误解为妖怪的东西,这是因为古人的描述不准确,或者被后人误解了,造成大家以为《山海经》里都是妖怪。《山海经》里提到的怪的东西很多,但不一定都是妖怪。比如在《南山经》里提到的猨翼山上多怪兽、怪鱼、怪蛇、怪木。怪木指的就是怪树,树有什么好怪的?所以大家也不能一看到怪字就以为这是妖怪。

最早注解《山海经》的人叫郭璞,他提到,《山海经》里大量的所谓怪兽、怪鱼、怪蛇、怪木都是不知道名字的。因为古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到全国各地的山上看到一些奇怪的动物没有名字,他们就称作是怪。所以,我们不能看见《山海经》有怪字就认为那都是妖怪。

我再举一些《山海经》里真妖怪的例子。青丘之山上有一种怪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形状像狐狸,长了九条尾巴。这肯定不是描述错误,而是故意的。

《山海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为什么要记录这个妖怪呢?因为其音如婴儿,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人们听到就会有同情心,想要去照顾孩子。但一去就坏了,会被九尾狐吃掉。它发出声音是为了骗人然后把人吃掉,“其音如婴儿能食人”。古人记录下来就是为了防止大家被伤害。

还有一种怪羊,它在基山上活动,其实它不叫怪羊,叫做猼訑,只是形状像羊。请大家注意,下图中它的脸上是空白的,没有眼睛。因为它的眼睛没长在头上,而是长在后背上,“其目在背”。

《山海经》:……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不仅眼睛长的位置不对,它还有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所以这是想象的,或者是巫师们出现幻觉后记录的一种怪兽。

这种妖怪有什么好处?据说是“佩之不畏”,佩戴上它的皮毛或者角,人就会变得毫不畏惧,英勇无畏,这能提高人的勇气。

古人记录妖怪,最重要的是表达他们的价值观,从接下来要讲的这两个怪物就能够看出来。

第一个怪物叫驺虞,在《海内经》里也叫驺吾。这个野兽的大小像老虎,身上“五采毕具”,即有五种颜色,而且它的尾巴特别长,比身子还长。

据说骑上驺虞一天能跑一千里,所以就有科学家解释它是千里马。这一条我不接受,马确实能跑千里,但问题是马不可能被描述为像老虎,而且古人也是把驺虞画成像老虎的。

《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我推测它大概是西伯利亚虎,在中国叫东北虎,这种老虎的个头比中原的华南虎大很多。大概北方的某个国家逮到了一只西伯利亚虎送到了皇帝的动物园里,把它养在了中原。动物被圈养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不吃活食了,只吃切好的肉。古代描述它有个特点,“不食生物”,即不吃活着的东西,只吃死的。于是古人就相信这种动物有道德,有仁爱之心,舍不得吃有生命的东西。于是,古人就对驺虞很崇拜,想象它能跑一千里,想象它是有仁爱之心的。其实在今天看来,就是因为它被圈养时间长了,丧失了野性,不吃野生的东西了。

结果,它就被当做是有仁爱之心的道德象征。汉朝的时候皇帝出行的旗帜上不标老虎,也不标龙,而画一个驺虞。

还有一种有道德的动物,它是一只鸟,叫做凤皇,这是最古老的凤凰的写法。

在《南山经》里有个丹穴山,丹穴山上有一只鸟,形态像仙鹤,身上也是五采而文。它的身上有有五种颜色的花纹,头上的花纹叫德,翅膀上的花纹叫义,即道义、正义,后背上的花纹叫礼,即礼节、礼仪,胸部上的花纹叫膺纹,表示仁爱,腹部的花纹叫信,表示诚信。

这种鸟“饮食自然”,它也不吃有生命的东西,不吃虫子或其他小动物。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之气,也就是说它吃空气的。自己唱歌和跳舞,一出现就会天下安宁、天下太平,这说明凤皇是代表社会安定的一个预兆。

我分析凤皇本身是代表了社会基本道德,这意味着古人相信,当五德俱备的凤皇出现的时候,就是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具有良好品德的时候,整个天下就安宁了。这表达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价值观,有了道德才能保证社会平安、社会稳定,代表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我来讲一讲,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山海经》?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高度发达,大家都关注着实际的利益。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物质需要。我们都成了房奴、教育之奴,大脑处在一种巨大的压力之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让大脑放松一下,超越日常常规。而读《山海经》里的神话和怪兽,就可以解放我们的大脑,让思想和精神放松。

但是只管轻松和愉快,会不会导致我们放弃了科学精神?不会的。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说过:人的大脑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野性的状态,一种是驯化的状态。处于驯化状态的时候,人类会发明科学,发展经济;但是在野性的状态时候人们会创造艺术,创造神话,发明电影和游戏。这两种状态都是必须的,只有人的大脑交替出现这两种状态的时候,人生才能完满,生活才能幸福。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山海经》,从中享受一下野性的状态,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和学习科学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本资源为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只做本地研究使用,产生一切后果责任自负!
3、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处理!
4、侵权删帖/投稿等联系邮箱:ms6084681@qq.com!

成长分享网 » 山海经视频解说:陈连山解读《山海经》
官方微信号【成长分享团】
关注我们,免费领取此课程,加入学习自律社群!
12163人已关注
分享到:
赞(2)

评论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