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作文:特级教师吴勇小学写作基础训练系列18讲
童化作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学》
小学写作教学成为研究的热点,有两种声音显得甚嚣尘上:一是要大量的阅读积累;二是要呵护儿童的言语诗性。
这两条路看似无比正确,但是在小学写作教学实践和儿童言语发展的征途中并不顺畅,除了一些典型特例外,没有成批的普适样本得以印证。反而,一直饱受诟病的“写作训练”却一直支撑着当下的中小学写作教学,延续着这个民族母语传承的文脉。但是由于写作训练的质量一直不高,加之广大教师对此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背上了“机械重复”的黑锅。因此,重新回到“写作训练”中来,置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和认识“写作训练”的特征和作用,这是习作教学研究再出发的新逻辑和新征程。
《特级教师吴勇小学写作基础训练18讲》课程从各种文体中难以“写具体”的环节开始教学让“写具体”教学举重若轻,让学生轻松写具体。以“写”定教,精准施策,提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解决方案,让种种习作难题在此获得“一站式”求解,沿着一个个基本的训练点,教深入,练透彻,给孩子打下扎实的写作“童子功”!
每篇习作例文都童趣盎然,给读者带来别样的体验:每个写作知识提炼都意外连连,让听众从熟悉的地方发现陌生的风景。
课程目标:
让普通的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基本的写作教学技能,使得自身的写作课堂走出“教无力”的窘境;
让普通的家长也能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在辅导自家孩子的习作中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课程亮点:
锁定基础难题
从各种文体中难以“写具体”的环节出发,展开教学,让“写具体”教学举重若轻,让学生“写具体”轻车熟路。
瞄准微观话题
以“写”定教,精准施策,提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解决方案,让种种习作难题在此获得“站式”求解。
训练基本技能
以“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河”的品质,沿着一个个基本的训练点,教深入,练透彻,给孩子打下扎实的写作“童子功”。
指导趣味盎然
每篇习作例文都童趣盎然,给读者带来别样的体验;每个写作知识提炼都意外连连,让听众从熟悉的地方发现陌生的风景。
适合谁: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生家长
小学作文爱好者
吴勇简介:
“童化作文”教学的倡导者,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外聘教授,获评“有重要影响的全国小学写作教学名师《小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编委。曾获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擂台赛特等奖,多次获得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语 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小学语 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等杂志的封面人物,主持的“童化作文”研究课题获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精品课题奖,先后出版《儿童写作论》《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等专著九部。
“童化作文”教学倡导者吴勇以“一个人,一辈子,件事”的执着精神研究小学写作教学达30年,他的研究成果“小学童化作文实践”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他所著的《童化作文:浸润儿童心灵的作文教学》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推荐课程资源。
此系列课程,瞄准小学写作教学的瓶颈问题-如何将重点内容“写具体,借助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引导广大的一线教师学习写作教学技能,让他们会教写作,能教写作,并以此训练学生的写作“童子功”;带领家长看懂写作教学的基本门道,能有策略地帮助自己的孩子化解写作困境,从此爱上写作。
扩展阅读:
小学作文技巧:
“动作”情景化
将动作所产生的声音和所作用事物的状态变化进行细致描写,我们称之为动作关联描写。进行动作关联的描写,一位小作者是这么写的:
这位年轻俊朗的厨师从刀架上抽出一把亮闪闪的切菜刀,他左手将一个大萝卜按在砧板上,手提刀落,一连串的嘟嘟嘟的声音不绝于耳,仿佛因为战马撒开四蹄飞奔而来,好像一阵持续不断地急促敲门声撞击心房,宛如豆大的雨点纷纷扬扬地滴落在钢板上。
随着切菜的节奏,厨师手臂不断抖动着,他的肩膀在手臂带动下高高低低的在耸动着。他右脚尖着地,后脚跟不时地抬起落下,跟着手臂打着节拍。
再看砧板上的萝卜被切成了细丝,像潮水一般不断地从菜刀下涌出来,根根细如白丝,前赴后继地码放在一起,越堆越高,成了一座洁白如雪的小山。椭圆形的砧板在菜刀的攻击下,在桌上轻微地颤动着,好像多日不见的两个亲密的老友,搂抱在一起窃窃私语。
先是关联的声音,作者用拟声词对声音进行了模拟,然后用比喻句“像战马飞奔,像急促的敲门声,像雨点滴落在钢板上”,拟声加比喻,动作更加细化了。
再看关联的事物,这个切菜的动作关联了厨师肢体、萝卜和砧板的变化。关联事物的描述,切菜的动作就变成了切菜的画面,就生成了切菜的情景。
“象声词”说话
“象声词”是一个非常好的描述声音的手段和方法。那么,在我们心目中,该怎么用好“象声词”呢?
比如炒菜,在炒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哪些“象声词”呢?
勤快的爸爸一下班就钻进了厨房,水龙头怎么样唱着歌?
给嫩嫩的小白菜洗了个澡,爸爸把白菜倒进油锅里,听到什么声音了?
铲子和锅底热情地打着招呼,你又听到什么声音呢?
放上佐料后,爸爸又从橱柜里怎么样的拿出了磁盘,你听到了什么?
“噼里啪啦”是油锅里油花四溅的声音,“叮叮当当”是铲子炒菜的声音,“咣咣咣”是盘子之间的碰撞声。“象声词”,其实就是事物在“说话”。在句子里,有了事物的说话声句子就有了乐感。
“象声词”很小,其中的言语想象空间很大。“象声词”连接在一起,就是点亮故事旅途中的一盏盏明灯。
让“心情”可视
心情是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著名作家曹文轩在他的儿童小说《青铜葵花》里,写了主人公葵花的一种心情。
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各种形状的云彩,浮动在它的四周。有时,天空干脆光光溜溜,没有一丝痕迹,像巨大的青石板。实在寂寞时,它偶尔会鸣叫一声,但这鸣叫声,直衬得天空更加的空阔,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孤独是一种内在的心情,而到曹文轩的笔下却被他外化成一种物——鸟。
当然孤独还可以外化成一棵树,一棵在万里沙漠里只有一棵树的孤独;还可以外化为一条鱼,是辽阔的海洋里,只有一条鱼而看不到另外一条鱼的孤独。
孤独可以外化为物。有了外化为物这种方法,可以让看不见的心情图像化、可视化。
“散点”扫描个性
人是形形色色的,除了外在的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个性”。
奶奶就是《西游记》中的唠叨大师——唐僧,她每天都会念“紧箍咒”来管住我。一大早,她像定时器一样,准时进入唠叨模式:“小懒鬼,该起床啦,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将全家人的早饭做好了……”话匣子一旦打开,我还怎么睡,赶紧起床。
一坐到餐桌上,她又念经了:“多吃点,你就是挑食,瘦得像根竹竿似的,你看隔壁的马晓,做什么就吃什么,瞧人家的个头……”我实在听不下去了,抓了个包子,拎着书包就走,还没走到门口,奶奶的声音追了出来:“作业带了没?语文书带了没?红领巾带了没?”她一直不依不饶地跟了出来,坚持将我送到公交站台。“上课要听讲,小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有同学欺负你,赶紧报告老师……”天哪,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奶奶的“紧箍咒”。
奶奶的个性是什么?“唠叨”。奶奶的唠叨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的。我把这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表现一个人个性的方法,称为“散点扫描”。
故事一波三折
何为“曲折”呢?经典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曲折”。
为了解决自己肚子饥饿,她划亮了第一根火柴,火柴灭了烤鹅不见了;于是她划亮了第二根火柴,她看到了圣诞树,当她走向圣诞树的时候,火柴灭了;于是,她划亮了第三根火柴,她看到了奶奶,当她走向奶奶的时候,拥抱住奶奶,她愿望似乎实现了,可是故事也走到了终点。
每一次划亮火柴时,都经历着:愿望——障碍——行动的过程,这就是一个故事里的曲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好事多磨”都是讲了这个写作之道!优秀的故事,应当体现“好事多磨”的写作规律。经历了“一波三折”,故事才能写得具体,才能吸引读者眼球。
“滋味”运动起来
滋味是人对食物的一种主观的感受。怎么把一道美食滋味给品出来,同时给写出来呢?我们看看,一位小作者是这么写滋味的:
这个美食叫什么名字呢?哦!家喻户晓的中国名吃——臭豆腐。
一颗臭豆腐还没到我嘴边,一股浓郁的香味,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鼻子、嘴唇,让我欲罢不能。
我迫不及待地蘸上辣酱送进口中,一股辣辣的、香香的,还有点臭臭的味道,就像一支声势浩大的联合军队,暴风骤雨般地占领着舌尖,游荡在口腔,让一切余味纷纷缴械投降。
紧接着,他们穿过我的食管,马上会感觉有个顽皮的小精灵在脖子中给我“按摩”。
顺滑鲜爽,臭豆腐里层的汤汁威力终于爆发了!
臭豆腐先是从嘴边,然后到了口中,它的味道在变化,再到了胃中,滋味又发生了变化。我们发现,臭豆腐它在运动。在运动的过程中,滋味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我把这种写滋味的方法称之为“运动变化法”。
1、本资源为网络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只做本地研究使用,产生一切后果责任自负!
3、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我们将及时处理!
4、侵权删帖/投稿等联系邮箱:ms6084681@qq.com!
评论抢沙发